對於基因工程的運用,世人極其矛盾,又愛又恨——當基因技術被運用在醫學上,人們大表歡迎,說它是“好基因”,但是,用到農業種植及食品工業上,則視之為“壞基因”。
反對派稱基因農作和基因食物為“基因改造物”,科學家極力澄清或辯護,是“轉基因”,而非“改基因”,搬遷工程和建造工程,不能混為一談。
於是,一場“基因恩仇錄”就此掀開序幕……
不同生物有單細胞,裡面的基因有些相同,有些不同,所謂的“基因改造”,就是從一種生物細胞中,剪出一段對人體有用的脫氧核糖核酸片段(即基因),轉移或連接到另一種生物細胞核中。
這個“剪人體DNA片段”,就是所謂的重組基因技術,或基因工程。
基因工程的基本過程包括首先選定目的的基因和剪切出來、接著選擇合適的載體,把目的基因與載體相連接,也就是生成重組DNA分子。
之後,把重組的DNA片段導入宿主細胞(受體細胞),有目的基因的宿主細胞。引入宿主細胞後,就要選出含有充足DNA的細胞擴建。
在醫學上,基因工程應用得最廣泛、最大量,一般用於生產胰島素(利用大腸桿菌)、生產乾擾素(利用酵母素),用基因工程為人類服務。
放開顧慮投入發展
另一方面,當遺傳育種和轉基因植物領域也越來越傾向於應用基因工程,儘管有許多實驗證明,轉基因植物可以抗蟲、抗病毒、抗除草劑基因、抗凍蛋白基因等等,但人們的態度卻截然不同,視之為洪水猛獸,聞之色變。
儘管基因工程掀起不休爭議,部分國家一度暫停或低調處理此事,但隨著糧食危機的警鐘越敲越急時,大部分政府還是選擇放開顧慮,積極投入轉基因農業種植髮展,並視之為“改善糧食危機的最佳方法”,甚至是“唯一的選擇”。
截至目前為止,基因工程的最主要用途,除了醫學用途,就是用於改良農糧和畜牧生產的品質、品種及產量,製造出高產、高抗病性、高抗磁性、品質好的農作物新產品和禽畜新品種。
基因工程對立格局
事實上,人類更改動植物基因的歷史已有數千年的歷史,這種“轉基因”的概念,源自昆蟲異花授粉的功能。
早期由農業主導的時代,當農夫發現一棵果樹的果實特別多汁,另一品種特別耐寒或耐旱,便將兩棵果樹雜交,產生新果。這是最初簡單而粗糙的基因移植工程,基因學也還未問世,當然也沒有人覺得這樣的“基因移植”,有什麼問題。
隨著科學的演進,基因學崛起,現代轉基因技術於1950年代開始運用農業種植,1970年代之後,基因移植,或是基因改造作物及食品開始深入及廣泛。
豈料美國生物科技行動人士雷夫金(Jeremy Rifkin)卻在人們“崇拜”基因工程的當兒,強烈反對將現代基因技術用於農業和食品生產。
因為他的堅持,利用各種管道和方式,基因工程開始成為社會議題,最近十年更形成明顯的“支持派”與“反對派”的對立格局,並且各有各的有力理由。
“黃金米”助飢餓孩童
現代轉基因作物及食品的起始,其實是出於美國植物學家派瑞克斯(Dr Ingo Potrykus)之手,其出發點是為了解決貧窮國家人民,特別是孩童長期飢餓及營養匱乏,因而研發出“黃金米”——結合胡蘿蔔素及維他命A的金黃色米,以便在供應糧食的同時,也能幫助及治療因缺乏維他命A而導致失明的飢餓孩童。
這個世上第一個為拯救生命而研發成功的轉基因食物,以“憐憫”與“愛心”的崇高精神為出發點,啟動了現代轉基因食品的科研之路,然而後來的發展及爭議湧現,卻是始料未及。
【支持派】
糧食危機“威脅論”當前,世界各國政府在一片爭議聲中,依然選擇將基因工程用於農業種植和食品工業用途,最強力的理由就是轉基因食物。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,全球人口在2050年將突破90億。多國政府選擇轉基因食品,目的就是提升種植物的抗蟲力、環境適應力、增加產量、降低成本,從而達到餵飽世界的目標,同時兼顧減少開發土地的環保之效,特別是糧食匱乏的貧窮及發展中國家,基改食品是解決困境的最直接方式。
根據支持派的說法,轉基因作物抵抗力增加,農夫不需要再使用大量農藥,也不需要開發更多土地卻能增加產量,並且保障生產穩定。如此一來,就能減少農業碳足跡,也能保障農業的未來。
其次就是環環相扣的環境與健康問題。支持者認為轉基因農作物,不但能抵禦蟲害,滿足不斷驟增的糧食需求,也能消除長久以來“人類糧食被當成動物飼料而造成糧食短缺”的爭議。據估計,目前全球有90%的動物飼料都含有轉基因成分。
澳紐食品標準局曾就此議題表達立場——北美洲的人民大量攝取轉基因食物超過十年,並沒出現不良影響,幾乎所有美國的玉米、油菜及大豆產品,都是轉基因作物。
英國牛津大學植物學榮譽教授克里斯.李佛支持轉基因食品,因為其檢驗程序比一般食品更嚴謹,過敏原進入食品鏈的機率接近零。
【反對派】
反對派認為“基因改造食物”的問題不僅在於影響人體的健康,還有對環境的影響。
批判者主張,要餵飽世界所有人,關鍵在於政治意願和經濟能力,不是覬覦農業,因目前世界糧食供應並不短缺,而是分配不均,加上貧富懸殊,富國糧食過剩,揮霍浪費,貧窮國家買不起糧食。
此外,目前也還無法確定基改食品是否真的能取代其他農耕方法(比如永續耕種),增加產量,餵飽更多人。另一個鮮為人知的重要問題是,實驗室裡生產的種子有專利權,使用者必須獲得授權才能使用,而且還有受到箝制。這樣一來反而加劇貧窮國家及農人的困境,更加跟不上發展的腳步。
基因改造造成污染
更進一步的擔憂是——目前大部分飼料都含有基改元素,可能導致家畜產生不可知的問題,而這些飼養動物一旦吃進人的肚子裡,是否也會連帶影響人體健康?在所有疑問都沒有答案之前,豈能倉促地將基改植入農業及食品領域?
基因改造造成污染,是另一個強力的反對理由。加拿大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,非基改油菜被臨近基改油菜的一種抗除草藥基因污染。若然如此,傳統農地的安全將受威脅。
反對派也駁斥“轉基因作物提升抗蟲害性,減少農藥使用”的說法。有機中心、關心時事科學家聯盟及視頻安全中心於2009年一項報告指出,美國因使用對除草劑具耐受性的基改作物,結果導致具抗藥性的超強雜草蔓生,農藥使用不減反增。
經濟方面,2011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的市場規模估計達83億美元,反對派擔憂攸關基本生存的食物供應,會落入代企業手中。
嚴格監控防濫用
美國是全球種植基因工程作物的龍頭,阿根廷、納西及印度是其“追隨者”,歐洲及亞洲迄今仍抱觀望態度,最多只在實驗室裡埋首研究,未敢落實相關政策。澳洲雖認同要解決全球糧食短缺、氣候變遷及貧窮問題,轉基因食品可提供部分答案,但並沒有明確表態或積極投入發展轉基因農業及食品。
據了解,目前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所提供給貧窮國家的糧食援助,其中包括轉基因食品,顯示該組合併沒有反對轉基因食品。
未發現危及健康
該組織科研人員也曾指出,綜合糧食、農業、世界食物計劃以及風險評估之後,至今未發現轉基因食品會危及人體健康。
2001年公佈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報告,其結論是——轉基因技術對於協助發展中國家應對糧食需求,具有很大助益。
觀察家認為,在農業及食品業的基因工程爭議上,研發單位固然需要自律,政府更要嚴格監控,以防濫用行為導致諸多問題及嚴重後果,但人們也需要改變改變,為轉基因生物找到全新的方向,將重點放在“對的生物科技”上,亦即“致力降低農業衝擊,增加地區財富,讓各地有調整與創新的機會”。
報導:陳絳雪
- Mar 16 Fri 2012 09:56
基因恩仇录·系列1:基因改造物爱恨交错?
close
.......................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